新彩天欢迎您!
幻海优品

“二战生”就没人疼吗?学长心酸独白:用两年才摸清这些考研套路

人是不是都这样,撞了南墙,才知道可以回头啊?

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梦想,但梦想实现的方式却有所不同。我们都想进入好大学,进入一所985,甚至清北,但教育资源和觉醒时间先后差异的存在,注定不是所有学生能成功。

这次机会没能抓住,那就等下次呗!国家对于有梦想的学生还是仁慈的,给了大家第二次进入好学校的机会——考研,让已经失败过一次的学生们,能够有动力重新出发。

可随着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,上岸也越来越难,很多学生都没办法用第二次机会上岸,于是又努力争取到了二战、三战的机会,可是这样的机会,真的毫无代价吗?

一位二战学长的心酸独白:因为是二战生,所以没人疼?

星光不问赶路人,时光不负有心人。这几乎是考研党们人手一句的鸡汤文学了,也激励着数百万考研党熬过整年的痛苦日夜,甚至两年、三年。

虽然考研的队伍有那么壮大,但最令人敬佩的还是那些考了一年没上岸,又能下决心坚持一年的学生,毕竟考研第二年所顶着的心理压力和第一年,根本不是一个级别。

第一年备考,学生还没有毕业,就业压力不大,家长和同学对于学生的考研虽然不至于支持,但也不至于有微词,可第二年的学生就不一样了,工作已然抛开,考研就是他们的南墙。

虽然二战很艰难,但也被认为有很多好处,毕竟已经备考两年,比起备考一年的一战应届生,理所当然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优势,理应上岸几率更大,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

一位二战学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,作为一位曾经的二战生,他当初抱着的也是这个想法,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。面试掉了之后,他询问了本校的研究生导师,得出了心碎的答案。

“宁可要差点的应届生,也不要二战生。”导师的话很无情,但解释之后,却又很合理。理由一:学习能力上的欠缺。二战一战是站到了同一标准,可时间的差异就是他们能力的差异。

理由二也就是学习心态。应届上岸的一战生算是从本科毕业后,直接就进入研究生院校,学习阶段上属于无缝衔接,还保留着学习的本能,二战生在这一方面则有所欠缺。

毕竟二战生有可能是一战失败接着考,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找工作或者工作中碰壁,所以才选择考研的。因此在导师们看来,二战生的学习心态比起一战生,并没有那么“纯粹”。

这两点其实也不是对二战生的偏见,只是导师们的经验,让他们对二战生有了一丝保留,在审核上会更加严格,但如果是真正优秀的学生,以导师的经验,也不会放过。

研究生考试都有哪些“套路”呢?过来人给出小建议

对于考生们而言,导师到底有没有偏见并不重要,毕竟我们也无法事先改变,如果真的有什么我们能做的,那就是用实力说话。但不可避免的,与考研相关的一些套路还是要注意。

作为一个考研党,注定前路一片荆棘,因此学生首先要做的,不是计划,也不是做好搏命的准备,而是要给自己建立一个很好的心里预设,让自己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。

另外,既然决定要考研,学生就要把控自己的信息接收源,除了必要的学校消息以及官方的考研消息渠道,其他的一概屏蔽,因为在大数据时代,考研党每天都会受到很多消息。

这些消息可能有真的,可能有假的,也可能有半真半假的,都会或多或少为学生制造焦虑,增加心理压力,打乱学生的计划,而这样源源不断的小波折,对考研进度的损害是日积月累的。

其次,学生一定要有合理的规划,能够按部就班的学习、复习、巩固,这样会让学生的备考更有效率。另外就是要注重理解性记忆,考研的题都很深,如果只是堆叠,是拿不了高分的。

最后是报考院校选择上,考研路途漫长,学生在这条长路中,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,认识世界,也是在检验自己,重新定位自己,因此很多学生备考中,难免有更改目标院校的想法。

或者是一些学生可能看到报考院校的招生量比往年少,因此动摇,想要换院校为自己增加上岸几率,但实际上有经验的学长表示:如果学生这样做,结果可能和预想的完全相反。

换院校,意味着打乱复习节奏,而招生简章公布的时间距离处事也不过三个月,这么短的时间更改方向,情绪上也会受到影响,变得摇摆不定,影响冲刺期的效率,因此要斟酌进行。

写在最后

考研是条艰难的道路,但如果学生真的有未实现的梦,去闯一次也无不可。在熟悉了考研套路之后,23考研党要做的也就是坚持了,既然是自己选的路,哭着也要爬出个结果。

今日话题: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?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有转载其他网站资源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为你推荐
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