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彩天欢迎您!
幻海优品

营造社沙龙43期电动车涨价潮引发产业重塑 600万年销量预期不变

出品 | 搜狐汽车·汽车咖啡馆

作者 | 雷润雨

编辑 | 马倩

近期,电池级碳酸锂从去年的约5万元/吨,暴涨到近期的约50万元/吨,涨幅惊人……因镍、钴、铜等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引来的新能源车涨价潮正持续发酵,环环传导后,众多新能源车企被迫频繁上调车价。

年初,乘联会上调了对2022年新能源市场的销量预期并且认为总体有望突破600万辆,实现22%左右的市场渗透率,与此同时,各大机构的预测也普遍在500万辆上下。这个目标现在来看还能否现实?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份额占比会有那些变化?车市格局会因为这次“普涨”生变吗?从上游矿产商、到中游电池厂、再到下游车企,产业链格局是否会因涨价发生改变?

本期嘉宾:
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 许海东

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崔东树

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方寅亮

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/总编辑 杨小林

嘉宾观点:

1、600万辆新能源车销量目标暂无需调整,可达到预期。新能源发展是长期事业,短期价格波动不影响大方向。

2、目前电池级碳酸锂涨价至50万元/吨是短期峰值状态,但受地缘政治影响无法预测是否已到顶。

3、尚未打开市场的车企谨慎涨价,贸然涨价会带来较大杀伤力。龙头企业和“家里有矿的”,涨价底气更足。

4、涨价不会过多影响小/微型电动车销量,该细分市场消费群体并非入门级用户,多为家庭第二辆车,经济实力较强。

5、去年,部分燃油车已通过减小优惠幅度变相“涨价”,燃油车涨价已基本完成,现处观望期。

6、今年寡头竞争局面可能会更加明显,尾部企业“长尾效应”越来越明显,头部企业越来越优秀。

7、新能源车刚需消费者应尽早购买,“骑驴找马”的持币待购消费者则可继续观望,未来价格可能会下调。

8、涨价不是最理想的解决盈利问题的手段。车企需要在整个价值链上实现降本增效,找到盈利上的突破点,否则光芒万丈背后企业冷暖自知。

9、消费者买的是车,不是电池更不是原材料。上中游企业要明白,与车企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,才能谋求更大发展。

x

一、3月以来新能源车抱团涨价,谁掌握了新能源车定价权?

许海东:这一轮涨价的核心是原材料涨价,与补贴退坡无直接关系,补贴退坡早就有预测,补贴退坡不是这一轮涨价核心。涨价核心是供需关系导致。新能源车从2019-2020年,年销量只有10%左右增长,而2020-2021年增长达160%,需求增速很快。但矿产需要生产周期,电池扩产周期要6-8个月,原材料扩产周期要18个月,而锂矿需要2.5年。消费增长非常快,矿产出现不足,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就会涨价。

在这种过程中,主导价格的是矿产企业。矿产企业涨价从去年就开始了,并非今年2-3月才涨价。去年有一家来自意大利的公司直接把某批原材料拿出来拍卖,价高者获得。在这个过程中,市场经济就会出现这种非理性情况,就像有“黄牛”在中间,从而挑起涨价,我认为这一轮涨价主导权确实在矿产企业。

崔东树:我认为今年车市涨价分两轮。第一轮是1月补贴退波引起的涨价潮,此次涨价车企有效地化解了成本上涨和补贴退坡带来的影响,由于部分车企涨价采用了相对灵活的措施,涨价宣布时间较早,产生缓冲期,这样也获取了大量订单,同时春节后涨价订单回升的速度比较快,提升了消费者信心。

从数据来看,3月锂电池价格上涨近三倍左右,涨价幅度与前期低点相比上涨近十倍,由于需求爆发式的快速上涨,压力很大,导致动力电池每度电增长200多元。车企无法承担剧烈的成本变化,便采取了涨价行动,尤其是特斯拉、比亚迪和小鹏等企业。

工信部等相关部委都采取了相应行动,在抑制锂矿价格上涨对市场带来的干扰。宁德时代等企业宣布,如电池级碳酸锂涨价至50万元/吨以上,就不会在现货市场购买锂矿原料,涨价由此受到一定约束。因此我认为目前涨价到50万元/吨是短期的峰值状态,但由于受到像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,无法预测是否已到顶。

二、年初新能源车就有一波涨势,非但没有影响销量反而促进订单,3月这次跟涨会产生同样的“促销”效应吗?策略有何不同?

杨小林:从车企角度看,现在新能源车企业还处在相对初级阶段,都希望市场供需更加丰富,都不希望涨价。

目前车企涨价幅度大部分在8-10%之间,最高幅度为15-18%。但每家车企涨价方式不同。现在还有两个车企没有宣布涨价,一是蔚来,他们希望在5-6月通过车型换新方式最大化抵消涨价。此外极狐也是如此,只是销量较低。

各企业涨价策略确实不同。有些车型初始定价就比较低,例如零跑C11一次性上调3万元。它的起始售价很低,上市之始就是牺牲利润冲销量策略,没有给自己留退路,不涨价就会亏损。

但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,手握几十万台订单未消化,备定价优势和规模优势,敢于涨价。且其在上游原材料有所布局,“家里有矿底气足”。还有就是像特斯拉这样的,比较任性,上游涨价就直接跟涨,龙头企业自我的承受能力强一些。

同样是增程式车型的理想ONE和岚图FREE,理想ONE上调11800元,但岚图FREE增程版则没有宣布涨价,只是纯电版涨价1万元,由此可以看出理想汽车手握大量订单的底气。像还没有打开市场的车企涨价就十分谨慎,贸然涨价或许会带来较大杀伤力。

三、原材料涨幅不仅影响动力电池,其他零部件成本也在上涨,燃油车是否会跟涨?

崔东树:燃油车其实也在涨价,只是方法并非直接提高售价。去年7-11月燃油车促销幅度降低3.2%。从11月开始促销幅度大幅减少,减少5000-8000元不等。车企通过缩小优惠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原材料涨价,所以今年第一季度燃油车基本保持平稳态势,促销力度没有减少。

但燃油车市场目前处萎缩中,新能源车处增长中,所以燃油车涨价相对谨慎。我认为燃油车涨价已基本完成,目前处涨价后观望期,如后续成本继续上涨再决定是否涨价。

四、涨价后,上、下游产业链是否需要建立沟通渠道,缓解无序情况?

许海东:本次原材料涨价,国际上并没有形成期货对冲市场。此外,这些原材料供货地主要集中在海外,中国供应量很少。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车企已开始布局海外,比如锂矿等原材料,将上游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中扩大产能,从而适应未来新能源车发展,保证原材料处于平衡循环状态。此次涨价后,国家部委和行业组织也都在组织相关方交流,目的在于最大化消除非理性上涨。

五、目前电池供货压力较大,车企是否需放缓节奏?

许海东:新能源车企业发展到现在是非常不易的,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愿意涨价。现在所面临的的确是上涨经济,由供求关系决定,例如材料、信息和供求不对称,从而导致价格波动,这确实是市场上面的一种供求的不平衡导致的。

未来价格是否下调要取决于供求关系,也就是中国新能源车的增长速度,只要全球新能源车增长速度和矿产价格相匹配,价格就会逐渐回落。但价格回落会有多种方法,比如车型更新换代和增配,最终价格由市场决定。

六、对今年新能源车市场持什么态度?600万辆新能源车销量目标能否实现?

方寅亮:考虑到今年疫情、国际地缘冲突等各类外部情况的扰动,我整体持谨慎乐观态度,但从结构上来说,相信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还是会进一步上升。

今年是新能源车发布大年,包括传统自主品牌旗下的新品牌、新车型(长安新能源、比亚迪、上汽智己等),还是新势力的新平台、新车型(蔚来、理想、高合等);传统国际品牌(奔驰EQE、宝马i3等)也在加码,本身对市场也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。

当然因为疫情等原因,2022北京车展延期,对诸多发布的节奏带来了影响,也要求主机厂能更好地动态管理发布节奏和策略,但我们还是相信,今年会是百家争鸣的一年。

崔东树:我认为600万辆新能源车销量目标暂无需调整,可以达到预期。

首先,1-2月乘用车同比增长了160%,3月增速预计也将在100%以上,所以我认为目前一季度增长幅度符合预期,甚至略超预期。

第二,我们认为从7月份开始,锂矿资源会大幅度释放,必然导致国内锂资源大量释放,所以下半年锂矿资源供给充足。

第三,今年新能源车补贴到四季度才停止,加上补贴即将到期的效应,所以对新能源车年销600万辆和燃油车550万辆的目标暂不做调整。

在今年600万辆新能源车当中,合资品牌的日子是很艰难的,而入门级电动车会有较好发展,我认为入门级电动车的增量会大于中大型车,但这个增量将集中于部分头部企业。有些企业承受不了成本上涨就会萎缩。

我特别看好优秀的传统车企,它们会加速成长去冲刺,例如比亚迪、上汽、广汽埃安、长安新能源。综上所述,今年寡头竞争局面可能会更加明显,尾部企业“长尾效应”越来越明显,头部企业越来越优秀。

许海东:我对新能源车市场并不担心,中汽协也未对年销500万台新能源车目标进行调整,但其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利因素。受今年宏观经济影响,包括疫情、就业、消费者收入和信心等,我认为这才是最终影响消费者的核心因素。而燃油涨价和优惠幅度减少,对新能源车都是利好因素。

但是,我对中国整体汽车市场有些担心,主要受芯片和疫情不利因素影响,芯片供应甚至还不如去年,所以我对整体汽车市场情况有一些悲观,销量可能会略低于预期。

七、去年,入门级电动发展势头很好,但今年随着价格上涨,五菱、奇瑞、欧拉等小型电动车会严重下滑吗?

崔东树:我认为对小/微型电动车影响不大,因为此细分市场消费群体并非入门级家庭用户,而是家庭第二辆车,还有很多女性用户。购买第二辆车的消费者经济实力相对较强,不会对几千块钱特别敏感,有需求就会买,并形成一种风潮,市场潜力巨大,所以购买小/微型电动车销量不会出现严重下滑。

八、面对愈演愈烈的涨价潮,消费者现在到底适不适合入手新能源车?买车要趁早吗?

杨小林:最近我帮很多朋友买了新能源车,已购买的都不后悔,之前犹豫的都很后悔。我十分看好中国新能源车未来发展,这个市场的需求用户大量存在,把消费者从燃油车推向新能源车。

对终端消费者来说,如果对新能源车是刚需,其实不必犹豫,有需求就尽快下单。如果是“骑驴找马”的消费者则可以再等一等,未来价格可能会下调。

方寅亮:在供给侧,新能源智能车的产品竞争力已有很好的提升和验证。今年也是产品发布大年,不同车型、不同场景都在百花齐放,确实也给了消费者很好的选择空间。

在需求方面,燃油价格的上升有利于新能源车的销售,消费最终是经济发展的“结果”而不是“动因”,疫情和全球经济挑战下的消费力确实是一个潜在隐患。此外,长期价格变化和短期价格变化的动因各不相同,从长线看新能源的发展势不可挡;短期看,消费者合理根据自己的用车需求和情况判断就好。

九:新能源车企出现销量增加、亏损扩大的情况,资本市场如何看待此现象?

方寅亮:新能源车虽然光芒很大,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,就是盈利性问题。客观来讲,涨价永远可能都不是最理想的解决盈利问题的手段。这要求主机厂要做好内部管理,包括在研发体系里,是不是所有的功能都要all in?在供应链体系里,怎么跟上游供应商建立起更强的互动?

车企需要在整个价值链上实现降本增效,找到一个可持续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在盈利上的突破点。否则光芒万丈背后企业冷暖自知。

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因为新技术、新模式的投入会很大,产业链正在经历重塑阶段,资本方注意到重塑过程中带来的一些新机会。

从投资端来看,目前短期投资压力不会太大,因为资本的供给还是充足的,但部分产业目前来看投资难度已经非常大了,或整个行业正在面临较大变化。

近期因为各种环境因素导致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,让资本方在投资时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未来退出的时间窗口,以及退出时价格,以此反推现在的估值是否会发生变化,顾虑是存在的。怎样去更好构建可持续发展力,进一步加码新能源智能汽车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杠杆。

十、供应链上下游如何维稳、打破僵局?针对上游矿产商、中游电池厂、下游车企分别有哪些建议吗?

崔东树:第一,从国家角度应该调整储能规划,即调整储能的电池的投入。前段时间很多电池企业因无法交单而受到一些处罚,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被动的事情。从上游看整个产业链,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加大上游产业链的开采力度,以及环保方面的“松绑效应”。在高寒地区和藏区开采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,如何在开采的同时不破环环节并改善锂矿供给是亟需解决的。第二,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提高价格的一个机会,我们不要光看到风险,把高价演变成一个好机会,推动过去不敢尝试的新技术,进一步挖掘锂矿资源,同时在海外建立相应基地。

对中游电池企业来说,要加强风险意识,引导它们不要过多囤货。按我个人测算,去年整体大概是150GWh的电池需求,而实际上电池产能已达到500-600GWh规模,不应该大量囤货,为市场和企业本身带来不确定性。

对下游企业来说,应规划好车辆续航里程,我认为多数电动车续航里程达到500km足矣,如果一味提高续航里程,将会影响电池供应,不如将车辆电池容量降低,将更多电池利用到更多车型上,增加续航里程300km或400km车型。这样一来,下游企业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日子会好过一些。

许海东:电池只是一个中间商品,最后还是要依靠车企把产品卖出去,消费者不会直接购买电池,最后购买的还是汽车,矿产和原材料等最终是给到某一个汽车品牌。

上游和中游的企业应该明白,利用这个机会与汽车企业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,从而谋求更大发展。对下游车企来说,如果无法建立联系就主动向上游延伸,比如大众汽车,既要掌握自动驾驶又要掌握电池供给,这也是目前大众汽车的主要投资方向,

上、中、下游应建立起一套完整且紧密的产业链,矿产企业与车企方可做到互助共赢,深度融合、共同发展。

杨小林:对产业链上下游其实是一个供应链的重新审视过程,这会促使两个企业做两个方面的转型。第一是往上游发展直接购买矿产,其次龙头电池供应商也会投资,对车企和供应商来说不光要做制造转型,还要做投资转型。

从下游车企角度,应该评估怎样做才能最大化节约原材料的同时,并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其实部分车企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无用功,比如针对不同车型调整续航里程和配置。车企如果在产品开发和理念上变得更加务实,这样一来会带动消费结构的改善。

方寅亮:在所有的制造行业中,我相信汽车行业的供应商管理能力是最强的,因为其本身就十分复杂,所以自身管理体系就很健全。但因为现在整个行业处于变革期,这时主机厂就应重新审视整个供应体系的转型,对它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管理,比如像矿产、电池和芯片这类战略资源。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与上游展开合作,从而推动整个供应体系的转型,这其实是OEM厂商“打通任督二脉”的关键问题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有转载其他网站资源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为你推荐
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