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彩天欢迎您!
幻海优品

2022就业蓝皮书:苏杭、成都毕业生流入增长明显,二线城市吸引力增强

看点:2022年版就业蓝皮书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,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变化进行了分析。研究发现,近五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下沉,更多毕业生涌向地级市及以下地区。并且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民企、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增强。此外,新一线城市中,苏杭、成都毕业生流入增长明显,杭州对归国留学生的吸引力超过广州。与此同时,二线城市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。具体分析如下:

【就业重心下沉,更多毕业生涌向地级市及以下地区】

五年来应届本科生就业重心下沉,疫情以来更为明显。2017~2021届本科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提升明显,2021届(58%)较2017届(54%)增加了4个百分点,较2019届(53%)增加了5个百分点。与此同时,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直辖市就业的比例(13%)比2017届(19%)减少了6个百分点,比2019届(16%)减少了3个百分点。

l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到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(2021届为59%)明显高于“双一流”院校(2021届为46%)。

l 到中、西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本科生比例(2019~2021届分别为31%、33%、34%)高于东部(2019~2021届分别为21%、23%、22%),且持续上升。大学生就业重心向中小型城市、中西部地区转移。

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民企、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增强。2021届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本科生中,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(49%)较2012届(41%)增加了8个百分点,在政府机构/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(25%)较2012届(20%)增加了5个百分点。从行业来看,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2021届本科生主要在教育业(20.0%)、制造业(18.7%)及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(9.1%)就业,且到教育业、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就业的比例与其他城市类型(教育业:5.7%,政府及公共管理:2.9%)相比明显更高。到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本科生更多从教或做公务员。

本科生就业区域重心下沉明显,逐渐从大城市向地级市及以下转移,向中西部地区发展,体现了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。

【新一线城市中苏杭、成都毕业生流入增长明显,二线城市吸引力增强】

人才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。新一线城市不断发展,使就业生态、城市环境、公共服务等不断完善,加之相对于一线城市较低的生活成本、较为宽松的落户政策,将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。二线城市的发展也使其加入“抢人”大战,城市竞争愈演愈烈。

最新研究显示,新一线城市就业比例稳步上升。从近五年数据来看,应届本科生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稳步上升,2021届本科生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(27%)较2017届(24%)增加了3个百分点,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7届的22%减少至2021届的18%。

l 杭州、苏州、成都外省籍毕业生流入增长明显。近五年,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,外省籍占比从2017届的36%上升至2021届的40%。具体看城市,在杭州、天津就业的本科生中外省籍占比较高,2019~2021届合并计算,占比分别为71%、59%,显示其吸引力较强。另外,在杭州、苏州就业的本科生中外省籍占比较2016~2018届均提升了11个百分点,到成都就业的本科生中外省籍占比提升了9个百分点。新一线城市产业结构、就业生态、城市环境、公共服务等不断完善,将持续吸引大学毕业生前来就业。

注:《第一财经周刊》于2013年首次提出“新一线城市”概念,依据商业资源集聚度、城市枢纽性、城市人活跃度、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,每年评出15座新一线城市。2022年评出的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是:成都、重庆、杭州、西安、武汉、苏州、郑州、南京、天津、长沙、东莞、宁波、佛山、合肥、青岛。表中展示的为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的新一线城市。

l 杭州对归国留学生的吸引力超过广州。近年来北京、上海均出台了旨在抢夺高端人才的政策。数据显示,2016届毕业后留学的本科生,五年后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比例为47%,明显高于新一线城市(26%)。但新一线城市中杭州、成都也吸纳了较多归国留学生,2016届毕业半年后留学人群五年后在杭州和成都居住的比例分别为5.2%、4.2%。其中,杭州的比例已超过广州(4.8%)。

l 南京、杭州吸纳的国内研究生较多。2016届毕业后国内读研的本科生,五年后在一线、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比例基本持平,分别为31%、32%,其中,新一线城市中的南京、杭州吸纳的国内研究生较多,均为4.4%。

二线城市吸引力增强。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二线城市的就业比例为20%,较2019届(18%)有所提升。高职毕业生在二线城市的就业比例保持稳定,2019~2021届均为23%。

l 吸引力强的二线城市集中在珠三角、长三角地区。在珠海、徐州、金华就业的本科生中,外省籍毕业生占比较高,分别为54%、52%、52%,体现这些城市对本科生的吸引力较强;在惠州就业的高职生中,外省籍毕业生占比较高,为54%。这或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有关。

注:《第一财经周刊》依据商业资源集聚度、城市枢纽性、城市人活跃度、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,每年评出30座二线城市,表中展示的是外省籍毕业生占比前10位的城市。

数据来源:麦可思2022年版就业蓝皮书(包括《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》和《2022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》)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有转载其他网站资源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为你推荐
加载中...